6月21日深夜,美军7架B-2隐身轰炸机掠过伊朗福尔多山脉,向地下核设施投下“炸弹之祖”GBU-57。
伊朗官方次日公布画面:核心铀浓缩车间完好无损,山体仅留下直径30米的弹坑。美国国防部寄予厚望的“掩体终结者”,为何首战就哑火?
2025年6月21日晚,美国发动代号“午夜之锤”的军事行动,目标直指伊朗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。
125架战机和1艘核潜艇协同出击,主角是7架B-2A隐身轰炸机——全球唯一能搭载GBU-57的机型,每架携带两枚单价380万美元的“炸弹之祖”。
行动中,GBU-57从1.2万米高空坠落,以超音速撞击福尔多核设施地表。 卫星图像显示,爆炸形成深约15米、直径50米的弹坑,但岩层下的核心设施未见结构性损伤。
GBU-57的数据堪称恐怖:弹长6.25米,重13.6吨,装填2.4吨高爆炸药,爆炸当量等同于110吨TNT。 弹头采用镍钴钢合金锻造,可承受撞击花岗岩的瞬间冲击力。
美军宣称其能穿透60米钢筋混凝土或40米中等硬度岩层,精度达1.2米。 为精准打击,弹体配备分层识别引信:只有抵达预定深度才引爆,避免提前爆炸浪费能量。
福尔多核设施深藏于山体90-100米处,外层是天然花岗岩,硬度超实验室标准混凝土。
五角大楼原计划用两枚GBU-57“鱼贯攻击”,但地质勘测显示:首枚弹最多击穿30米岩层,第二枚仅能再深入7.5米。 若要摧毁百米深目标,需连续7枚命中同一弹坑——而GPS制导的实际误差达3米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更棘手的是伊朗的防御设计:核设施顶部覆盖多层复合结构,外层混凝土、中层蜂窝金属缓冲层、内层纤维聚合物。
类似结构在也门战场已让GBU-57吃瘪:2025年4月美军打击胡塞武装时,钻地弹在岩层中提前引爆,30米深度即失效。
一枚GBU-57造价380万美元,而胡塞武装在也门建造500米岩石隧道仅耗资数百万美元。 美
军此次行动仅福尔多一地就投掷4枚GBU-57,总成本超1500万美元,却仅破坏通风井和电力管线——伊朗一周内即可修复。
相比之下,中国东风-15C钻地导弹采用更经济的思路:弹体以卡车搭载,钨合金弹头以10马赫速度俯冲,靠动能贯穿70米地层,成本远低于GBU-57。
美军B-2轰炸机却需冒险突入领空投弹,一旦遭反隐身雷达或超远程防空导弹拦截,战损代价难以承受。
技术迷信的破产,钻地弹的三重困境:精度陷阱,GBU-57依赖GPS制导,但伊朗使用“法拉赫”系统干扰信号。 在也门战场,30%的炸弹因导航偏离目标区。
引信干扰,智能引信的冲击波传感器易被复合岩层误导。 胡塞武装掩体中,填充的金属缓冲层使炸弹误判深度提前爆炸。
平台局限,全球仅20架B-2能投掷GBU-57,每架次飞行成本超百万美元。 而东风-15C可从本土发射,无需战机护航。
GBU-57本是为打击中俄地下指挥所设计,但两国防御体系远超伊朗。 中国“北斗”卫星可定位B-2踪迹,配合地下工事的三防设计;俄罗斯则强化“炸弹之父”等温压武器反制能力。
美军2015年《国防创新倡议》曾强调“拒止式威慑”,但钻地弹在复杂地质前的无力,暴露了非对称打击的幻想。
在也门行动中,GBU-57的巨型爆炸波殃及平民区。 2025年3月联合国报告指出:钻地弹袭击导致127名平民死亡,含43名儿童。
岩层震动引发隧道坍塌,幸存者描述“像经历八级地震”。 这种“过度杀伤”反令当地民众更支持抵抗组织,削弱美军行动合法性。
福尔多山脉的岩石依然沉默。
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