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北宋熙宁四年(1071 年),55 岁的周敦颐调任南康军(今江西星子)知军。
此时的北宋正值王安石变法与保守派之争,官场风气浮躁,而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,主张 "文以载道",更以清廉自持闻名。
他到任后未急于处理政务,反而在军衙西侧开凿莲池,亲手栽种莲花。
这一看似闲逸的举动,实则暗藏着理学宗师 "以物明志" 的深层智慧。
二
据朱熹《周敦颐年谱》记载,周敦颐种莲期间,当地乡绅李某为求升迁,深夜携重金拜访,见军衙内灯火通明,却被侍卫拦在莲池外。
李某隔池高呼:"晚生特来为大人分忧。"
周敦颐在池边朗声回应:"池中有莲,出淤泥而不染,大人若能学莲,何愁不升迁?"
李某羞愧而退。
更富深意的是,次年盛夏,周敦颐邀弟子程颢、程颐赏莲,指着池中莲花说:"莲虽生于污泥,其花洁净,其叶清圆,恰如君子身处浊世而心向光明。"
展开剩余73%随后援笔写下《爱莲说》,文中 "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" 一句,既是对莲花的赞美,更是对自身操守的写照。
据《南康府志》记载,此文写成后,周敦颐将其刻碑立于池畔,每逢初一十五便率僚属诵读,以示 "以莲为镜" 的决心。
三
《宋史・周敦颐传》原文
"敦颐为合州判官,事不经手,吏不敢决。虽微必审,而廉于取名,淡于荣利。知南康军,因家庐山莲花峰下,前有溪,合于湓江,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。筑室溪上,讲学其间,学者称濂溪先生。"
朱熹《濂溪先生行状》补充
"先生在南康,凿池种莲,时与诸生游咏其间。有馈以金者,先生指莲曰:' 此花岂受污耶?' 终不受。所著《爱莲说》,至今传诵,盖其志也。"
四
周敦颐种莲并非单纯的雅好,而是理学 "格物致知" 的具象化 —— 通过观察莲花生长,体悟 "天理" 与 "人性" 的关系。
他在《通书》中提出 "诚者,圣人之本",而莲花的 "不染" 正是 "诚" 的外在表现,开创了 "以自然喻道德" 的理学传统。
北宋官场送礼成风,周敦颐以莲池为 "无形屏障",既保全了拒礼的体面,又传递了清廉的主张。
这种 "以物明志" 的智慧,比直接斥责更具感染力,后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效仿此举,凿池种莲,形成 "书院莲池" 的文化传统。
此前莲花多象征佛教净土,周敦颐却赋予其儒家君子品格,使其成为 "儒莲" 象征。
这种对传统意象的改造,体现了理学 "援佛入儒" 的融合智慧,为后来程朱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。
五
一池莲花的千年映照。
江西星子县(今庐山市)保留 "爱莲池" 遗址,池畔 "濂溪祠" 内,周敦颐种莲的场景被刻为壁画,成为廉政教育基地;
韩国高丽王朝时期,《爱莲说》传入朝鲜,成均馆(古代最高学府)仿建 "爱莲池",将莲花定为 "君子之花"。
元代王冕《墨梅图》题诗 "不要人夸好颜色",延续了 "以物明志" 的传统;
清代吴昌硕画莲常题 "师濂溪意",将周敦颐的精神融入笔墨。
明代海瑞任淳安知县时,在衙署种莲自勉,其 "拒贿诗" 中 "莲池虽小能容月" 一句,明显受周敦颐影响;
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,"爱莲" 主题常被引用,成为跨越时代的道德符号。
发布于:广东省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