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胤禟一生没谋过反,却被三条铁链捆进死囚牢,饿死在无光密室。
他到底做错了什么?雍正为何一定要置他于死地?
展开剩余91%兄弟表面恭顺,实则各怀心机康熙晚年,皇子之间的气氛早就变了味,八阿哥胤禩在朝野间呼声极高,拉拢了大量兄弟结党营私。
九阿哥胤禟从小聪明伶俐,擅长书法工艺,最会迎合胤禩的性子,两人迅速结为政治同盟。
这个“八党”后面愈发壮大,十阿哥、十四阿哥陆续加入。
宫廷气氛越来越诡异,人人都知道这不是兄友弟恭,而是刀光剑影的夺嫡内战。
胤禟虽然年纪不大,但野心不小,早早开始在地方养人、在朝中通风,政治姿态极高,跟随胤禩几乎寸步不离。
康熙对八党并非毫无察觉,晚年屡次更改太子,朝廷稳定被反复撕裂。
最后一刻,康熙并未明确遗诏交给谁,只留下雍亲王胤禛整理善后。
胤禛继位为雍正帝,第一时间没有动八党,而是选择了“逐一击破”。
有些人被夺爵,有些人被圈禁,胤禟是其中落得最惨的那个,他没预料到的是,雍正早在心里将他列为必须清除的敌人。
很多史书都记下了雍正对胤禟的批语,措辞非常严厉,“僭妄”“悖逆”“不恭”“毁法”。
可细看奏折内容,并无实质谋反证据,顶多是朋党行为、越权言语。
在皇帝眼里,连“阴阳怪气”都能构成罪名。
小寻认为,这是心理问题,雍正对兄弟的容忍极低,尤其对八党成员,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。
他要的不是解释,而是绝对忠诚,哪怕是沉默,也可能被解读为敌意。
所以胤禟被拿下,并非因为具体做了什么惊天大事,而是雍正早就决定清算“八党”,他只是最合适的示范。
他身份特殊、地位高、反抗弱、死得有分量。
这一击打出去,震慑的不只是八党残余,而是整个皇室家族。
三条铁链,锁住了他最后的尊严胤禟被圈禁前,已经被改名为“塞思黑”,这是满语,意思是“肮脏的东西”。
一位皇子被剥去名字,这在清朝宫廷前所未有,这不是处理政敌,这是打碎尊严。
1726年四月,雍正下旨将胤禟从西安押往保定,交由宗人府看押,押解过程中用了三条铁链,分别锁头、锁颈、锁脚,等于彻底废人。
谁会在运押亲弟时用三条锁链?这是雍正送给八党的“家法”。
到了保定,他被安置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,夏天酷热、蚊虫遍地、饮食极差,很多记载都提到,他在押期间因饥饿和腹泻瘦成皮包骨,最终死于“腹疾”,但从未见过医官进屋。
雍正亲自写下诏书,称其“死有余辜”,并嘱咐不得赐葬,不得入宗谱,九爷胤禟就这样从皇族名单中被抹去,连后人都没资格为他立碑。
直到乾隆即位多年之后,才为胤禟恢复名字,归宗入谱,但爵位、封号全无,只是一个空名。
他的一生,被那三条锁链钉死在“永不翻案”的耻辱柱上。
有人说这是雍正的胜利,小寻不这么看。
一个需要靠羞辱兄弟来维稳的皇帝,他赢了权力,却输了体面。
很多人都在问:胤禟到底干了什么,值得用三条铁链送进绝地?
到现在,清史官修《清实录》中,也没有明说,只反复强调“言行悖逆”“失君臣之礼”。
一个连罪状都模糊不清的案子,却执行得如此彻底,这只能说明一件事:那三条铁链的真正作用,是吓唬那些还敢说“不”的人。
雍正的真正杀意,不只来自“夺嫡仇”清宫的斗争表面是皇权交替,深层其实是制度惯性和心理结构的双重拉扯。
雍正表面狠辣,实则心虚,雍正上位没有诏书,没有遗命,靠的是“密建皇储”,这一条合法性不稳。
谁知道雍正怕谁?怕老父康熙突然留下真正的遗旨?怕八党还有东山再起的能力?怕朝臣暗中议论他的皇位怎么来的?
胤禟恰恰是把这层窗户纸最先捅破的那个。
他在被押前数月,曾私下发过书信,言辞略带讥讽。
据《清宫档案》显示,胤禟曾对属下说过:“昔年者太子之废,今皆何如?”这句话被抄入案卷。
什么意思?
康熙晚年曾废太子两次,朝野大乱,最终“密建”,雍正继位。
胤禟这一句讽刺,明显指涉雍正合法性问题。
小寻要说,雍正最怕的是话语权,谁敢说出“你皇位来路不正”,谁就得死。
胤禟说了什么——哪怕是暗示,哪怕是嘲讽,都不可饶恕。
这是心理防卫机制,雍正像是在扑灭火星,一点火苗都不能容忍。杀胤禟,不为政变,只为堵口。
而且当时皇子们中,胤禟在八党之中文武俱优,又深得康熙赏识。
康熙曾说他“雅性谨重”,这种话在众子中极少给予,这样的对手,不管有没有罪,只要有威胁,就得除掉。
他哪怕跪地请饶,也不会被放过,因为他是“合法性危机”的代言人。
所以才会有后来那句“锁三链、改恶名、饿致死、抹宗谱”。
这也是雍正治国的一贯做法,他治民靠律例,治亲靠绝情。
胤禟死后几十年,历史才开始说公道话雍正死后,乾隆上台,很多历史案开始“平反”,胤禟的名字终于被恢复。
乾隆下旨将其改回“胤禟”,允许归宗,略具礼数入宗谱,这不叫赦免,只是把他当“已死之人”处理,既不封爵,也不给追谥。
这种“名义恢复”反而更像是遮羞布,皇权要的是秩序,不能留下太多戾气。
可人们没忘,民间私修家谱、野史传记里,都记下了这位“九爷”的冤屈,有人说他傲慢,有人说他滑头,但没人说他该死。
问题也就来了:一个没兵没将的皇子,为何得如此杀伐?
乾隆自己也没给出答案,只写了句:“其行失君道,然悔而晚矣”,这话绕来绕去,其实跟没说一样。
清朝史官不敢多写,怕触犯宫禁,到了近代,越来越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雍正朝的“肃亲”政策。
从十三阿哥胤祥的加封,到十四阿哥胤禵的圈禁,再到胤禟的死亡,雍正用了整整五年,把兄弟们一个个处理干净,才彻底松口气。
雍正需要干净的环境,不容杂音存在。
胤禟的悲剧,不只是雍正的偏执造成的,更说明清朝的皇室制度,早就进入了恶性循环。
谁都不信谁,谁都想活着,结果谁都活不成。
小寻认为,胤禟死后,不光给八党划上句号,也给雍正树立了绝对威权,这种威权只能靠恐惧维持。
等到乾隆自封“十全老人”,史书才重新捡起这些名字。
历史不说话,不代表历史没有记忆,胤禟身上的三条锁链,是清朝政治最赤裸的铁证。
发布于:河南省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