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,从资质平平的儒生到晚清“中兴第一名臣”,其人生轨迹堪称“平凡人逆袭”的典范。他平定太平天国、推动洋务运动、重塑士风吏治,靠的不是天赋异禀,而是一套扎实可行的处世与成事之道。这些蕴含在《曾国藩家书》《冰鉴》中的智慧,穿越百年仍能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深刻启示——从团队打造到战略执行,从自我修炼到危机应对,处处可见相通的成事逻辑。
一、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: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
曾国藩用兵从不求奇谋妙计,而是信奉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——每到一处先筑营垒、挖壕沟,将进攻转化为防守,以稳固的基础消耗对手。这种看似“笨拙”的策略,实则是对“根基”的极致重视:不依赖侥幸,不追求速胜,而是用扎实的准备确保“不失败”,再等待对手犯错。
这对企业经营的启示尤为深刻。许多企业追求“爆款逻辑”“颠覆式创新”,却忽视基础能力的建设。而真正能长久发展的企业,往往像曾国藩那样:产品研发时“结硬寨”,把核心技术打磨到极致,不被概念炒作带偏;市场开拓时“打呆仗”,一步一个脚印深耕渠道,不寄望于“一夜爆红”。华为在芯片领域“十年磨一剑”,持续投入研发构筑技术壁垒;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制造,以品质和成本控制建立护城河,都是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的现代实践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从来不是靠“奇招”,而是靠“笨功夫”积累的不可替代性。
展开剩余78%二、“选士人,领山农”:打造适配的核心团队
曾国藩组建湘军时,打破清军“兵为将有”的旧制,提出“选士人,领山农”的用人原则:将领用有学识、有担当的读书人,士兵用质朴能战的山民。他不重出身重品性,不看虚名看实干,甚至提出“德大于才”的标准——“德若水之源,才若水之波;德若木之根,才若木之枝”。
这恰是企业团队建设的关键。优秀的团队不在于“明星云集”,而在于“适配互补”:管理者需有格局和价值观(如“士人”),能定方向、聚人心;执行层需有执行力和忠诚度(如“山农”),能打硬仗、守底线。曾国藩选人注重“乡气”——朴实可靠者优先,排斥“官气”——油滑投机者,这与现代企业“价值观先行”的用人理念不谋而合。阿里巴巴早期“十八罗汉”并非都是行业精英,却因认同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的使命而凝聚成力;曾国藩的湘军也正因将领与士兵“价值观一致、能力互补”,才能在绝境中保持战斗力。
三、“日课十二条”:自我管理驱动组织进化
曾国藩一生坚持“日课十二条”:每日早起、静坐、读书、写日记反思……即便位高权重,仍以严苛的自律修身。他认为“天下事,坏于懒与私”,个人的懈怠会传导至团队,最终动摇根基。这种“修身为本”的理念,让他从“浮躁自负”的青年成长为“内省坚韧”的领袖,也让湘军形成了“上行下效”的作风。
对企业管理者而言,自我管理是领导力的核心。管理者的习惯会成为团队的风气:若老板拖延懈怠,员工便会敷衍了事;若老板持续学习,团队便会积极进取。稻盛和夫坚持“每日反省”,任正非强调“自我批判”,都是对“修身”智慧的践行。更重要的是,曾国藩的“日课”并非孤立的自律,而是与“治事”结合——通过反思优化决策,通过学习提升能力,这种“自我迭代”会带动组织的整体进化。企业的成长,本质上是管理者与团队共同“修身”的结果。
四、“屡败屡战”:在困境中淬炼韧性
曾国藩的人生堪称“失败集合体”:率湘军初战便惨败,三次欲投水自尽;受朝廷猜忌、同僚排挤,多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“屡败屡战”——把每次失败都视为“磨练心性、总结经验”的机会,在《家书》中坦言“打脱牙和血吞”,最终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。
企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,危机应对能力往往决定生死。面对市场寒冬、技术迭代或战略失误,优秀的企业会像曾国藩那样:不逃避失败,而是“复盘败因”——如同湘军每次战败后必总结战术漏洞;不抱怨环境,而是“聚焦可控”——如同曾国藩被剥夺兵权时仍坚持读书、练胆;不急于求成,而是“蓄势待发”——如同他蛰伏数年等待复出时机。新东方在“双减”政策冲击下,从学科培训转型直播电商,靠的正是“屡败屡战”的韧性;小米在早期手机业务亏损时,坚持打磨MIUI系统积累用户,最终实现逆袭。困境不是终点,而是筛选出真正有韧性的组织的试金石。
五、“和光同尘,含章可贞”: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灰度智慧
曾国藩深谙“刚柔相济”之道,既坚守“澄清天下”的理想,又懂得“和光同尘”的变通。他在官场中不搞“孤高清流”,与各方势力适度妥协,却始终守住“不贪污、不滥杀”的底线;推动洋务运动时,既学习西方技术,又坚持“中学为体”,在保守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。
这对企业处理“理想与现实”的关系极具借鉴意义。企业需要愿景驱动,但不能脱离实际;需要坚持原则,但不能僵化固执。管理者应像曾国藩那样: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找平衡——不做“唯利是图”的短视者,也不做“空谈理想”的空想家;在创新突破与风险控制间找平衡——既敢于投入未知领域,又懂得设置“安全边际”;在团队管理中“宽严相济”——既用制度约束行为,又用同理心凝聚人心。这种“灰度智慧”,让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既能守住根本,又能灵活应变。
曾国藩的成功,从来不是“天才的传奇”,而是“凡人的修行”——以拙胜巧,以稳求进,以修己安人,以韧性破局。对企业而言,真正的长久之道,不在于追逐风口或颠覆规则,而在于像曾国藩那样:扎稳根基,带好团队,管好自己,扛住困境,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中,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做成。这或许正是这位“晚清第一完人”留给现代管理最珍贵的遗产。
文章作者:卢俊卿(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,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公益人物。)
抖音/视频号搜索“老板悄悄话”,查看作者更多精彩作品。
发布于:广东省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