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蛋疼。”
你听过这俩字在医院里炸场的威力吗?
不是段子,真事儿。
那天我蹲门口刷手机,诊室里先是安静,一秒后就像锅里撒了把辣椒面。
壮汉一屁股坐下,嗓门赛过工地吊车,冒出来的全是大写的真诚:“姑娘,我蛋疼。”
空气里那点消毒水味,直接被一股尴尬味压了下去。
值班女医生不慌不忙,脸上努力维持着“我是专业人士”的微笑,手里钢笔还没写完名字,壮汉又补刀:“不光搞完疼,不搞也疼!”
我承认,听到这里我差点笑出声。
你要说医学名词和生活土话的对撞没啥——可现场那气氛,活像世界杯点球大战前夕,台上医生的小动作都能拉出一串弹幕:她看着病例本,钢笔尖抖得像踩了缝纫机,想开口,又怕气氛炸了天。
候诊区的老爷子们一个个低头,一屋子咳嗽,谁都不敢抬头看壮汉的脸。
护士推门,手里的体温计哐当一声撞托盘,估计她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魔幻的场面。
药房的小姑娘探头,一副“我今天是不是多看了点”的表情。
医院平时讲究严肃,这回全场都在憋笑,谁都怕第一个破功。
护士长进屋,扫了一圈,递了张B超单,顺手把气氛拉回地面:“去三楼检查,别自己瞎琢磨。”
壮汉抓着头发,后脖子全是汗,看到墙上的“医患沟通”标语,突然憋出一句:“原来‘睾丸’不是‘搞完’啊?”
全屋静得能听见点滴声,实习生差点把药盒扔地上。
这场闹剧,别说主角们,连门外候着的都要记一辈子。
其实“蛋疼”这俩字,不就是生活在医院门口的密码?
谁家没点难以启齿的小毛病,谁又没在白大褂面前犯过糗?
我想起前阵子体坛新闻,一个篮球运动员采访时说自己“膝盖软了”,全网乐开了花。
可真查查数据,像CBA那种赛程,一个赛季打到膝盖发软,都是实打实的运动伤。
观众听个乐,运动员流的是真汗。
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土话和身体较劲,谁又不是这样?
说到底,医学和生活的距离,可能比你家到医院还远。
不就是一颗“蛋”,医生说“睾丸”,病人听成“搞完”,结果全员尴尬。
医院不是段子大会,可每天都有人带着自己的小尴尬进来,带着“搞不懂”离开。
医生怕说多了冒犯人,病人怕说错了被笑话。
两边都憋着劲儿,最后成了各说各话的相声。
你说这事儿有啥深度?
我倒觉得它跟体育圈的热搜有一拼。
明星上场前被问“压力大吗”,有人一嘴“还行”,被骂没担当;有人说“害怕”,又被喷玻璃心。
体育评论区的舆论风向,就像医院候诊区的空气,忽冷忽热,说不清哪句话能点燃全场。
网友们有时候比放大镜还挑,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看,却从不管自己炒没炒糊。
回到医院,大夫这天显然也长了经验。
傍晚,她翻着“医患沟通手册”,偷偷看生理名词释义那页,估计脑海里已经有个小剧本,以后碰上类似的“蛋疼”级难题,得换一套说法。
护士下班路上还跟我吐槽:“工地壮汉的嘴,顶得上十年医患培训。”
要我说,这种乌龙现场反倒比教科书更有用。
你真想拉近医患距离,非得靠点小尴尬、小笑话,才能让人卸下防备。
有时候我也琢磨,沟通这事儿,越想讲究就越别扭。
医学的门槛往上走,生活的表达往下走,俩方向大眼瞪小眼,谁都不愿先松口。
连体育明星都学会了“官腔”,但粉丝其实盼着一句真心话——哪怕带点糙味。
医院、球场、新闻发布会,大家都在找那个“说点人话”的出口。
你问我医院该不该多点人情味?
我更关心,大家什么时候能把“蛋疼”说得明明白白,医生能不脸红,壮汉能不尴尬。
你说沟通难不难?
难。
但真要谈“持续稳定流量”,这种小乌龙比起硬广更能让人记住。
评论区要不要也来分享一下你遇到的名词乌龙?
说不定下一个爆梗,就出自你家小区门口那家诊所。
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